漫步在琅勃拉邦的小路,如果你并不是十分惧怕炎热,用心感受,会觉得时间仿佛放缓,回归到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我认为,换一种生活节奏,去感知身边的美好,领悟人生的意义,让生活张弛有度,这才是旅行或旅游的真正意义所在。琅勃拉邦,让人放平内心的浮华与躁动。
说她隐匿,是琅勃拉邦古城并未被世人所熟知,她静静的伫立在安静的角落,无人打搅,但是她用一双深情的双眸凝视着世间的匆匆过客。但是如果你与她邂逅,并有过与她四目相对,那么你一定会爱上她。
老挝人民有着极强的宗教信仰,虽然经济较为落后但是他们有极高的幸福感,他们怡然自得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老挝人民是出了名的“懒”,全国上下都懒出一定的境界。但是都非常的乐观,满足于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琅勃拉邦古城的生活节奏非常缓慢,没有大城市里的高楼林立和熙熙攘攘,而是真正的在享受慢生活。
老挝是个山地为主的国家,到处青山绿水,几乎没有工业污染,优美的自然环境,善良朴实的民风。
——赤色僧衣——
老挝宛如一个失落的天堂,保留了原始和完整的东南亚风情。它没有泰国的商业化,却同样拥有无数镀金的奢华寺庙和身着橘色僧袍的赤脚僧侣。
我们在一天早上早早起床,这对于休息不好的我像要了我的命一样。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一条宁静的小街,刚下车就发现此处已经来了很多游客,并且都乖乖的坐成一排,这里就是著名的布施之地。布施是这个古城成为联合国世界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天的清晨,天还没有大亮,住在周边居民和专程远道而来的信众,以及游人就会从天南海北,汇集到了这条著名的布施大道。大约六时许,僧侣们伴随着阵阵梵钟,沐浴着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从各个寺庙结队而出。赭红色的僧衣,银灰色的食钵,僧侣们神态安详自若,赤脚无声地沿街徐徐而来;街边成群结队的布施者或跪或坐在地上,虔诚地用右手抓起一点点糯米饭、或小食品放入僧侣们的钵中。我们也坐成一排向成群而来的僧侣施以我们准备好的礼物—糯米饭。一波一波的僧侣很多,一桶糯米饭显然是不够的,意犹未尽的我又买了一桶接着布施。我听见旁边的张洁律师一个劲说道,“你看,饭不够了,还是省着点吧。这样吧,你给了我就不给了。哎呀你看,这个这么瘦小多给他点儿。哎呀这个这么胖那就不给了……”
琅勃拉邦也称“銮佛邦”,是老挝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琅勃拉邦的意思是“勃拉邦佛之都”。琅勃拉邦大街小巷有很多寺院,据导游介绍说这里的寺院是不开伙的,僧人每天清晨走向大街小巷寻求布施,整个城市也会僧侣的行动而开启全新的一天。布施在老挝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和传承,也是信奉佛教的最基本觉悟,所以布施的食品都是精心烹制的。对于布施者也是有要求的,不能穿鞋,不能高过僧人站立,女士不能站立或触碰僧人,不能用左手递送食品。导游说老挝每个男子都要做次和尚,就像我们的服兵役一样,在做僧侣的时候父母见到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当孩子对待,要非常虔诚对待他们,包括在布施时遇到都不能有凡人一样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是释迦牟尼的化身。老挝有85%以上的人民是信佛的,正是因为人们都有佛教信仰,所以他们欲望很小,有约束并自律,这大概就是老挝人民的幸福指数较高的原因所在。
但现在似乎有些变化,随着游客的大量参与也给一些生意人找到了商机,他们卖座位、食品并教导游客正确的布施方法。所以老挝现在包括琅勃拉邦在内的一些区域,布施已经失去原本的意味,但是我了解到其他一些未被商业化染指的区域人民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布施之风。
——湄公河畔——
我们去了王宫博物馆,1904年这座王宫最初建在湄公河畔,作为当时国王及其家人的住宅。
在琅勃拉邦大皇宫对面有一座100米的小山,山顶有一座镀金佛塔--宗西塔而倍享尊崇,这就是著名的普西山。这座山虽然不高,但是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人们纷纷挤在着,争抢着一个有力地位,观看湄公河的日落。
香通寺是琅勃拉邦最宏伟的一座寺院。国王于1560年建造,直到1975年都是王室私有资产。与王宫一样,香通寺也选址在湄公河附近。其中的大殿代表了经典的琅勃拉邦寺庙建筑风格,其后墙上镶嵌着壮观的生命之树图案。
湄公河河畔到处都是风景,湄公河水宽阔而平缓,静静地流淌,随处都是一幅山水画,一轮落日,一叶扁舟,一条客船。我们一行人一会在寺庙面前拍照,一会急忙跑到河边饱览山水,一会有驾乘客船悠荡在湄公河之上,美景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