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客户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基于合规要求、情势变更等情况下能否倒签合同的咨询。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倒签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问题。
一、什么是倒签合同?
通常而言,“倒签合同”是指合作双方在合同签订生效之前已经开始实际履行合同,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或在合同履行完毕后补签合同的现象。该行为具有人为性,即人为地把签署合同的时间提前。倒签合同行为的核心特征为“履行在先,签约在后”。这需与“补签合同”区分,后者虽覆盖前期未签约期间,但签署日期为实际签约时间,未掩盖签约时间。
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是否允许/禁止倒签合同
对于这一问题,我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作明确约定。而合同作为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载体,在“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律原则框架下,我国法律并不禁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及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倒签”行为。
但若合同双方通过倒签合同的方式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例如:被执行人与承租人倒签合同影响被执行不动产的价值和变现可能性;债权多重转让情况下,后受让人和出让人串通倒签债权转让协议,使得实际上的在后受让人反而成为名义上的在先受让人等等。该类行为因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而导致所签订的合同无效。
三、倒签合同的法律风险
1.法律风险
(1)权利义务不明确:因“履行在先,签约在后”,合同签订前的履行阶段缺乏书面约定,易引发争议(如价格波动、责任划分、质量标准、风险承担等);
(2)证据缺失: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口头协议或非正式沟通记录较难作为有效证据,增加了纠纷解决难度;
(3)涉外合同中严格禁止倒签合同:对于涉外合同,特别是英美法系法律管辖下的合同,建议严格禁止“倒签”合同。因为在英美法系中,对于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的任何造假,哪怕仅仅是签订日期,都是可能构成伪造罪。如果倒签文件是为了误导第三方,则还有可能构成欺诈。因此,对于涉外合同的日期,建议对之慎之又慎,禁止“倒签”合同。
(4)若上市公司倒签合同,可能违反信息披露义务。
(5)还可能引发税务机关质疑,出现税务风险。
2.合规风险
(1)合同条款冲突:合同生效日期与履行时间矛盾,导致逻辑混乱,可能会影响对双方履约情况的判断及违约责任的追究。
例如合同通常约定的生效时间为“双方签字或盖章成立并生效”,但实际履行早于实际签约日期,依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之规定,若发生纠纷,一方会主张合同自合同载明的签约日期(“倒签”日期)成立并生效,而一方会主张合同自实际签约日期成立并生效、不认可合同对实际签约日期之前期间行为的约束力。
此外,倒签合同还会影响到例如“本合同签订后XX日内付款”等条款的履行。
(2)内控违规:倒签合同无论是否给公司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都违反了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偏差或发生漏洞,也导致审计风险。
特别是,若该合同属于需经国有企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等必经程序审批通过后方能签署的合同时,倒签合同显示的签署日期将与存档备查的“三重一大”会议纪要记载的时间形成明显冲突,造成法律风险。
(3)财务信息失真:倒签合同的原因之一是因此前未及时签订合同。而未及时签订合同影响会计入账,导致报表无法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四、倒签合同的法律防范
1.加强合同管理培训,规范签约流程,尽量避免倒签合同;
2.不得不倒签时在合同中明确双方前期履行情况,避免争议;
3.采用补签合同的方式,而非倒签合同的方式。同时,约定追溯条款,例如:双方同意并确认本合同的效力追溯至xxxx年xx月xx日,该日至实际签署日期间的权利义务,按本合同约定执行。合同的签订日期按照实际签署日期填写;
4.留存履行证据(如邮件、验收单、付款记录、会议纪要等);
5.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考虑采用“框架协议+订单”模式,即签订长期框架协议约定通用条款,后续通过订单/工作单确认具体项目。
结语
倒签合同的核心风险源于法律效力不确定性与管理失控。企业需通过“制度约束流程、技术固化证据、培训提升意识”三位一体策略,实现事前预防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全周期风控管理,避免法律风险。
如果您在经营过程中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随时向我们咨询。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帮助您的企业依法依规经营,为您企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